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关于电子产品之母——PCB的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0-04-29 来源:大数据局

 

随着近期5G等新基建的甚嚣尘上,印制电路板,即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作为5G产业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功能是让电子元器件按照预定的电路连接起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连接电路的一个桥梁。小到家电、手机,大到宇宙飞船,只要存在电子元器件,它们之间的支撑、互联就要使用印制电路板,因此也被称之为“电子产品之母”。

PCB制作包括内层制作、外层制作、包装成型三个流程,简单理解,就是拌陷、擀皮和包饺子。

PCB行业市场容量大、生产企业众多,形成了原材料-覆铜板-PCB本身-电子产品垂直应用一套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受上游供给和下游需求的影响较大。据Prismark预计,PCB整体会保持2.9%的复合增长率,包括5G在内的无线基础设施对于PCB的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

一、5G的迅速发展带来了PCB的量价齐升

5G的布局建设首先带来大量的PCB用量需求,5G基站功能增多、要求增多,传输网容量将提升10倍、时延降低10倍。相较4G传输设备,5G传输设备对数据转发处理能力需求增强,5G使用大规模天线技术,对PCB板将产生更大需求,带来高速多层PCB板材需求大幅提升,核心设备高速PCB层数达40层以上。

PCB元件的集成密度明显提升,电路板的设计难度也随之提高,高频高速材料的使用和制造难度的提升将显著提升PCB单价。目前5G BBU所使用的的PCB单价超过9000元/㎡,是4G时代的两倍。5G时代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基站建设的变化将为电子产品创造新的增量市场,中国5G基站PCB市场规模预计350亿,PCB作为元器件的承载物得深刻受益。

二、中国的PCB市场份额尚可,尚无市场主导能力

PCB产业最初由欧美主导,随着日本电子产业的崛起,日本加入主导行列,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依靠土地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吸引老牌PCB厂商的投资,美、日制造业逐步东移至台湾地区、韩国,再转至中国内地,形成以亚洲为主的局面。

2019年中国的PCB产值超过300亿美元,占全球产值一半。 中国是PCB产品的进出口大国,从2014年起,中国正式实现PCB贸易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标志着中国PCB正进行结构性转变,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初步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在行业布局上,我国的PCB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另外环渤海区域也有一部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地区的PCB产值占中国大陆总产值的90%左右。

虽然中国大陆的产值高,可是外资企业是占主导地位的,大陆企业高端PCB技术仍然不足。PCB的应用场景、产品、性能、材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整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定制化特点,行业参与者众多,且竞争格局分散。

从营收层面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老牌PCB产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内地的PCB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产值贡献主要来自外资的在华产能,内资企业总体竞争力总体较弱。外资在华厂商比重达58%,内资厂商虽然数量有所提升,但规模较小。

如果只谈5G相关的PCB部分,那内资厂商的规模还相对较大一些,基站PCB这个市场其实和5G设备商由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和中兴等几家大厂掌握全部话语权的情况很像,就是小企业基本上都被消灭了,集中度较高,行业的业绩比较确定,比如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等是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四大设备商的主要中国供应商。

三、中国内地PCB企业需要依靠成本优势、产能扩张和下游本土品牌的崛起

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PCB内资企业通过自身发展或合资建厂,逐渐积累,在技术上,积累中高端PCB技术;在产能上,不断投资建厂,形成规模优势;在产业链上,逐步完善上游原材料渠道和应用市场,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下游本土品牌的崛起,带动了PCB国产化进程。PCB与电子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多家企业已发展成为细分龙头,如华为、中兴、海康、联想等一批企业,这些本土企业既有降低原材料成本的需求,又对供应商有贴近生产地的诉求。

    随着5G的推进,多层板在高速、高频和高热领域的应用也将继续扩大。PCB产品在质和量上,不断往高技术领域倾斜,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将不断加大,PCB行业整体上向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向发展,产品不断缩小体积,轻量轻薄,性能升级。

 

撰稿人:逯松全, 审核人:于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