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沈阳新突破
沈阳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5-05-22 来源:沈阳市数据局

自去年5月获批首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以来,沈阳市围绕国家《任务书》6方面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向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深度拓展。目前基地已建成5个技术创新平台,标注数据2384TB,形成36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并应用于41个大模型,完成试点任务指标的70%。

通过建设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供需对接平台,已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智能标注、质量审核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基地引进中国电信AI大模型技术打造的智能标注平台,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智能标注、质量审核、模型训练等全链条服务体系;"虚拟现实研究院"开发的数字孪生数据信息模型,支持三维与图像视频跨模态半自动标注。

在技术创新方面,沈阳市制定《沈阳市数据标注技术创新指导意见》,提出跨模态融合增强等10项技术方向。标准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参与编制《数字孪生信息模型》国际标准,沈阳市主导2项国家标准、11项地方标准制定,"东软智能医疗"发布2个医疗影像标注行业标准。

数据标注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形成示范效应: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标注15TB非结构数据,为东北制药等企业训练工业质检模型;"碳卡智造"构建的10.2TB皮肤病理数据集应用于血管炎辅助诊断平台;"集镁科技"影视剧元数据集入选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推荐名录。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全国47个数据标注优秀案例,7个试点城市共入选11个案例,沈阳市入选3个案例,数量位列第一。

沈阳市通过《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推动产业规模从年初2亿元跃升至17.8亿元。基地3次参与国家级供需对接会,引入22家标注企业,与11家语料库公司达成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构建"1+2+6+10"培训体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已培养200余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超10%,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百度智能云"等实训基地实现人才无缝对接。

下一步,沈阳市将发挥工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数据标注产业聚集区。计划深化数据要素在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数字化支撑。随着数据标注技术持续突破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数字基因"重塑发展动能,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贡献沈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