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第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建议》(第0069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大数据局

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沈阳市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19年10月,出台《沈阳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2020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数字经济首次被确定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动能之一。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为我们切实加快沈阳数字经济发展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当前进展情况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产业链、5G产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新体系四条主线为统领,聚焦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2062亿元,增长20.2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列全省第一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8%。

(一)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布局全市重点发展行业、领域,整体上设计形成了“4条主线+8大行动+10项工程+若干项目”的落实体系。坚持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建立了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所有副市长为副组长、覆盖35个部门、全部13个地区的市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权责清晰、任务协同、机制健全的推进体系。成功举办“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引起各届热烈反响。

(二)强化融合创新,加速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37项,全市新型研究机构达21家。芯源微成功突破我国涂胶显影设备“卡脖子”问题,成为东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电商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0.1%。启动运营跨境电商综试区,上线运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保税进口(1210)、直购进口(9610)模式。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000家,增长1倍;网上交易额预计突破80亿元,增长17.6%。腾讯云启产业基地、华为VR云创新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落户,微软(中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签约,中德园60家规上企业上线紫光云,东软集团获批辽宁省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

(三)强化供需结合,5G产业布局不断加快。10月31日,沈阳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并成为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目前,建成并开通5G基站2135个,在制造业、航空、医疗、新媒体等重点领域开展5G示范应用场景106个。建设奥体中心地铁站东北首个5G数字化室内分布系统网络,建成东北地区首家融合“5G+4K”、人工智能以及媒资大数据检索于一体的高科技互动体验式博物馆。探索“5G+农业”等现代技术应用新模式,实现远程无人机播种灌溉、森林防火等新技术应用。华晨宝马、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企业率先开展了5G应用示范,基于5G技术的车载CT、远程会诊、送餐机器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强化数字赋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实施“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2019年,培育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户,规模推广高质量工业APP14个。累计支持备案上云企业259户。支持东软集团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工业企业应用支撑服务平台,支持自动化所建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联合实验室、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联合实验室,攻克面向工厂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面向智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网络互联技术等关键技术。自动化所“软件定义的可重构制造平台”荣获中国工业互联网重大成果。发布《2020年沈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华为云、紫光云等20家在沈云服务商为企业提供5大类18个子类653项标准化、个性化定制服务。

(五)加强数据渗透,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修订《沈阳市支持智能升级示范项目政策及管理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动态智能升级项目培育库,建成智能工厂42家、数字车间38个、数字生产线70条;组织精益管理培训36期、1907人次,实施精益管理项目73个。全市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9%和56.4%。新松公司、格微软件成为工信部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列。

(六)强化数字治理,智慧城市新体系不断完善。完成NB-IoT窄带物联网无线基站万余个,全市47所高校、107所科研院所、40余户重点企业完成IPv6外网改造。加快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消防、智慧社区等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普及应用。探索推进政务数据立法,起草《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率达90%,105个便民事项纳入首批“全市通办”。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征信平台上线运营,科技金融“两担保两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初步构建常态化监测、一体化出行、开放式应用、全过程监管“四位一体”综合交通大数据监督治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安排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又需要扎下身子做长期努力。20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发37号文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是推进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年、成效年。按照市数字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部署安排,以《沈阳市数字经济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表》为抓手,深化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基础、核心产业、数字赋能、数字政府等重点方向,力争实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70亿元;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企业数量翻一番,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200家;建成5G基站5000个以上,力争完成7000个;建成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10个”的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两个重点,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3000个以上,推进电力、水务、停车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数量达到8万个。构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完成城市超级大脑一期项目,推进数据立法等工作。

二是聚焦五大板块,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行动。推动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推进新松虚拟现实(VR)研究院、东软国际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东软集团、美行科技、富创、拓荆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设无距科技无人机大数据平台等行业平台,推动腾讯云启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三是聚焦“5G+应用”,加快培育5G产业。力争6月底前建成5G基站5472个,下半年争取再新增2000-3000个,实现城区连续覆盖。从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商用推广等方面加快布局,重点实施“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5G+医疗健康”“5G+现代农业”等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推动中德园建设成为全省5G标杆示范区,规划建设5G产业园,丰富数字音乐、动漫电竞、影视直播、虚拟购物等新型消费产品。

四是聚焦贺信精神落实,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力争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创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沈阳),推进禾丰牧业、紫光中德、新松机器人等5-10个二级节点项目,布局建设区域性、行业性的标识解析节点。以中德园、大东汽车城为载体打造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改造,实施智能工厂项目40个、数字车间项目40个、数字化生产线项目70个。

五是聚焦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互联网赋能。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改造,实施智能工厂项目40个、数字车间项目40个、数字化生产线项目70个。争取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企业数量翻一番,跨境业务成效单数超过200万单。加快建设农业大数据一期项目,推进农博网、邮乐购、艾农爱乐等十大平台建设。实施文化旅游消费引领工程,选树10种业态100家企业发放消费补贴。

六是聚焦城市数字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城市管理”。理顺政府行权体系和监督体系,整合数据资源,建立政务服务“沈阳标准”和“全市通办”沈阳模式。建设教育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云医院、智慧博物馆。推广智慧城管公众号,提升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能力。

七是聚焦三大保障,加强数字经济要素供给。加大规划引领和政策投入,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党委(党组)议事范围,做好规划衔接、产业对接,完善政府专项资金及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加强人才引育和交流培训,按需求精准引才育才、高效培养培训,利用好科技大讲堂、CIO学院模式,提升数字素养。深化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围绕新零售、新媒体、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重点方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补链强链招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进重点项目。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助力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再一次感谢您对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