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提案》(第054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大数据局

胡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9年以来,沈阳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以赋能协同发展为保障,不断挖掘沈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深化区域布局和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场景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强“四新”经济发展强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沈阳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首批5G实验组网示范城市、5G通信网络首发建设城市。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到7800G;城区光纤网络和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城区及行政村具备1000M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初步形成了运营商数据存储中心,华为云、紫光云、腾讯云等云计算数据中心,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等行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其中,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是全国首家全面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区域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将起到能源汇集传输和转换利用中的枢纽作用。截止2020年底,5G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0亿元,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7321个,实现市内城区,康平、法库、辽中、新民四郊县核心区域全覆盖,并对全市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三甲医院、院校等406个重点区域进行5G网络重点覆盖。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网络升级和规模部署持续推进,已推进47所高校、107所科研院所、40余户重点企业完成IPv6外网改造。
    (二)数字产业实力大幅提升。数字化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比达48.9%,接近全省一半,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优势。
    1.电子信息制造业平稳发展。现有规上企业60户,2017、2018、2019、2020年产业规模分别为186.8、206.6、204.2、204.4亿元。
IC装备领域。拥有国内最完整的IC装备产业链条,形成了独具沈阳特色的“关键IC装备研发+零部件加工平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北京、上海构成国内三大重点地区。一是整机装备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零部件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能力与工艺水平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产业发展前景优势显著,尤其在高端精密装备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领域,沈阳拥有领先优势,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能力。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承接国家多个02科技重大专项。二是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及产品发展势头良好,沈阳仪表院已建成一个国家级平台(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省部级研发平台(金属弹性元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学薄膜元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敏感芯片科研生产基地。三是全力突破IC装备“卡脖子”技术,开发了12英寸PECVD(化学气相沉积设备)、ALD(原子层沉积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一批关键产品。重点企业方面,芯源微入选“中国半导体设备五强企业”,并成为东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2英寸前道涂胶显影设备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富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件300mm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大型传输平台,核心制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实现替代进口。中科仪生产的先进真空仪器设备、真空干泵产品迫使国外竞争对手降价40%以上,打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拓荆科技12英寸PECVD产品已成功在65/55/40/28nm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量产,进入了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5nm/3nm研发线(台积电)。新松机器人是国内唯一的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的供应商,已经形成系列产品,成功实现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
    数字医疗领域。拥有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四大医学影像设备的专业基地,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国产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东软医疗、迈思医疗、新松医疗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收到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的感谢信。重点企业方面,东软医疗开发研制了国内首台CT,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已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9000多家医院,覆盖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迈思医疗2020年产值增长776%,为国内知名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和医用无创呼吸机企业,其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属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新松医疗2020年产值增长200%,双水平无创呼吸机和医用氧气机在国内同行业内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沈大内窥镜“软性内窥镜一次性防护系统”是为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而开发的世界首创产品,将开创内窥镜临床的新局面。海龟医疗2020年产值同比增长465%,专业从事呼吸类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和营销。
新型电子产品领域。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基于5G技术的通信产品。沈阳仪表院生产的传感器、划片机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云狐科技三防手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晨讯科技核心产品物联网通讯模块、无线通讯终端、智能机器人成套装备等,已在模块、医疗检测系统、电力行业、导航定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客户有联想、宇龙酷派、夏普、LG、松下、海尔、PHILIPS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信创产品领域。围绕自主可控计算机、服务器等产品,2020年我们重点引进同方、长城、航天706、联想四家企业落户沈阳。长城计算机成立于2020年7月,注册资金5000万,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国长城(辽宁)信创制造基地的一期建设目标,形成年产10万台国产化计算机/服务器的整机生产能力,预计2021年实现产值4亿元。同方计算机于2020年6月成立、10月投产,主要进行安全自主创新计算机设备、通信电子产品的研发测试、生产制造,2021年预计销售收入5亿元。
2.软件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规上软件企业1149户(按国家工信部统计口径),2017-2019年,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07亿元、1043亿元、1132亿元,同比增长6%、15%、8.5%,在全省占比分别为40%、69%和64%。2020年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88亿元,同比增长4.9%。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软件研发、测试公共技术平台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作中心10个。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的企业共计116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的企业6家,通过信息安全服务资质的企业共计43家,通过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评估的企业35家,通过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评估的企业21家;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达到14039件,同比增长65%。
    工业软件持续向好。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业软件定义网络基础标准与试验验证”“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测试床”等项目先后获得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累计争取国拨资金23458万元。东软集团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等领域,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创新设计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已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链云服务可推广模式。鸿宇科技、安新自动化等公司研发的工业APP获批工信部试点示范称号。
行业应用软件实力强劲。东软集团、荣科科技、盘古网络、易讯科技持续在大健康、智能网联车、数字医疗、智能营销、智能电力等领域全面发力,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美行科技车载导航引擎和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占国内市场近40%,稳居亚洲第一;向日葵教育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累计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00余项;微可信科技自主研发的安全操作系统累计获得近亿部国产手机的订单,是国内行业细分市场领军企业;沈阳卡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的“水泥生产装置控制软件”荣获“中国软件行业优秀解决方案”。向日葵教育、美行科技预计近两年登陆资本市场。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是发展VR产业,和平区打造VR产业集聚区,华为(沈阳)VR云创新中心正式上线运营,首家VR企业沈阳唯透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测试并上云。二是发展区块链产业,东软集团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应用平台,取得相关专利20余项,并在医疗、食药安全、金融、慈善等多个领域实现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获批成立“辽宁省区块链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东北三省仅此一家。三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风驰网际图像及人面部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东北三省处于垄断地位;雅译翻译自主研发的小牛翻译系统开创了机器翻译行业的新模式,目前支持中文为核心304种语言互译,中英机器翻译准确率达到85%,入选行业隐形冠军。四是发展量子通信产业,沈阳问天量子联合辽宁大学,开展量子随机数芯片、国内首款视频会议量子加密系统以及视频监控量子安全装备的研发。五是发展北斗导航产业,四维星图与和平区合作建设国家北斗数据中心辽宁省分中心项目已完成选址。
    集聚效应显著提升。沈阳国际软件园被工信部认定为“中国骨干软件园区十强”(位列全国第六名,东北地区第一名,中国民营软件园区第一名),现已入驻企业1303家(共享办公2549家),其中世界500强45家,中国软件百强22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95家,还有30余家本土成长的全国细分市场领军企业。目前,园区内有22家企业拟培育上市。辽宁省信创产业园落户皇姑区,重点按照国产芯片、国产化整机设备、基础软件、网络安全、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六大主题,聚集国产化替代核心企业,目前已吸引东华软件、联想集团、麒麟软件、上海兆芯等18家信创头部企业入驻园区。
    (三)产业数字化全面加速。一是抢抓5G发展机遇,完善5G生态,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完善顶层设计。编制印发《沈阳市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1年)》,明确以网络、技术、产业和应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具有沈阳特色的5G产业体系,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拓展5G应用场景。增强技术创新。先后成立5G预研实验室、5G+工业网络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组建沈阳市5G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期举办数字经济科技大讲堂,印发“5G应用创新方案汇编”,加强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培训和推广。加快特色产品布局。沈阳亨通、奥维通信等企业在光纤光缆、通信模块、通信设备、芯片材料等领域拥有了近10项5G关键产品和技术,东软集团无人驾驶技术、美行科技“5G+交通出行”等关联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发挥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效应。中德园加快建设省级5G标杆示范区,华晨宝马率先打造全球领先的5G汽车生产基地,新松机器人、特变电工等20余家工业企业启动建设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在工业、医疗、教育、融媒体等领域共培育5G典型应用场景128个。
    二是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在省工信厅、省通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禾丰牧业、辽宁联通两个二级节点获批建设,成功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并启动运营。企业上云用云成效明显,实施《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近三年全市累计备案上云企业439户,市区两级政府补贴资金达到2.25亿元,全市上云企业已达2.4万户。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建成紫光中德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1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辽宁电力3个项目成功中标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项目。重点事项有序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落户中德园,是将沈阳打造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布局东北部核心区的具体举措。辽宁分院分中心将重点建设并运营工业互联网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和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政府监管支撑平台、企业赋能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安全威胁监测和分析预警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交易平台等五大功能性平台,可有效承接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科研机构作用。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再次成功举办,省委书记张国清出席、省长刘宁致辞、省政协主席夏德仁出席;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中国科协副主席孟庆海致辞。大会期间发布多项重大成果,并宣布永久会址落户沈阳,同期还举办了专家看沈阳、专题夜话、8场专题会议、创新成果对接交流展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成功引发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度关注。
    三是以网红经济、电商经济为突破口,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2019年全市限上企业网络销售额达到375.4亿元,增长40.1%,占全省84.6%;2020年,全市限上网上零售额420.8亿元,同比增长11.8%。电商直播基地、MCN机构近70个,电商直播交易额达到70亿元。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增长25%。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达到1200家,增长20%。110个电商村上线运营。跨境业务持续扩大,开通直购进口(9610)、保税进口(1210)业务模式,上线跨境电商二级节点。
    二、委员意见采纳情况
    您在《提案》中提到“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相关建议很具有借鉴意义,已充分吸纳并体现在我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等相关工作中。
    (一)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5G网络、光纤网络建设进程,积极部署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高性能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据枢纽,夯实“老”“原”“新”产业发展基础。
    1.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建设一体化安全防护中心,提升我市政务信息化安全防护能力,充分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全力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加快5G网络部署。支持产业园区实施5G工业场景的创新应用,推进中德装备产业园5G示范区建设,打造极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设备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加快完成光纤网络改造升级,推动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覆盖。积极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
    2.推进高性能数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区域节点、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在沈阳落地。鼓励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高性能智能计算方向发展,推动中国移动(辽宁沈阳)数据中心二期建设。推进华为城市云、紫光工业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企业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沈阳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沈阳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更多全国性的行业大数据中心在沈阳落地。
    3.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识别系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需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智慧能源设施升级,夯实智慧公共卫生安全及应急设施基础能力,为传统设施赋能提效。建设垂直行业企业内网标杆网络,加强工业互联网资源分类管理,加快实现“人机互通、机机互联、工厂互联”,重点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90%以上。推进辽宁联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网络节点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提升重点企业安全防护能力。
    (二)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核心,激发制度创新内生动力,抓好重点领域的“卡脖子”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供给能力。
    1.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建设。发挥在沈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积极对接跟进国家战略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装置、设施落户。建立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联合机制,支持创新主体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强化相关领域创新链衔接和产业技术供给。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前沿科学中心、辽宁大学量子信息前沿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市校合作平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验证平台”、紫光中德“紫光云创新中心”等重点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技术研发突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IC装备、数字医疗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和预研发布机制,每年实施百项“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重点突破10nm及以下制程PE-ALD沉积关键技术、前道芯片制程领域用集束型匀胶显影设备、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等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突破机器人人机交互和协同、无人机等关键技术,形成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面向未来高新技术更新换代、学科和技术交叉融合发展需求,重点部署互联网与边缘计算等领域交叉前沿研究,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催生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推进环境感知与导航定位、医学影像自动化标注等硬科技技术应用转化,布局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全面提升支柱产业和标志性重大装备规模实力、数字化能力。
    3.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实《沈阳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和资源,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对接和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搭建服务平台,开展企业技术难题解决、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转让、校(院所)企战略合作等服务。强化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创新发布、创新需求对接、科技经济人服务等市场服务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深化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园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
    (三)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营造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为发力点,强化规划衔接、计划对接,强化区域协同示范、龙头企业培育和集群集聚式发展。
    1.强化区域协同示范。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VR、区块链等4大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创意、信创、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以及其他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突出和平区、铁西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主阵地作用,支持皇姑区、大东区等地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围绕网络信息安全、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绘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地图,普遍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项招商,普遍建立重点项目库。建设中关村科技园、京沈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合作平台,推进光大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
    2.强化龙头企业培育。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高端软件、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元器件及材料等基础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在全球发展环境中做大做强,以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为目标强化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鼓励东软集团等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区块链等领域进行突破,支持美行科技等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以点带面,迅速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产品认知度与企业知名度。支持龙头骨干和中小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联合承接产业项目。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加快向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和互联网服务转型,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用户口碑好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3.强化集群集聚式发展。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引导和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楼宇经济、特色小镇、专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整合提升各基地、园区、产业集聚区功能,加大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集聚企业、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功效。鼓励东软集团、新松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吸引建设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上下游产业基地,实现配套企业抱团集聚发展。建设中德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区,吸引日韩德等信息技术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以新松机器人未来城一期、中德园数字孪生产业园、寰亚数字化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引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小镇、小微园区建设,提升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
    (四)优化创新发展机制
    1.深化交流合作。健全国内合作机制,积极开展部省市合作,切实加强区域协同、政产学研用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依托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高端平台,开展业务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优秀经验和创新成果。
    2.加强人才引育。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推进落实各项“人才新政”,开展“才领东北,筑梦盛京”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系统发展的科学家和创新领军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创新型人才。
在此,感谢您对我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视和关心,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不断提出意见建议,为共同促进沈阳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