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沈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大力推动“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发展”三条主线建设,制定实施《沈阳市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根据您的意见建议,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
一是构建跨领域的数据整合、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打造东北区域云中心,初步形成系统资源互联互通、计算能力动态调配、科技合作优势互补的云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池,调整优化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评估监督相关制度和标准。开展大数据立法工作,学习借鉴贵阳市立法经验,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正式列入2019年度立法计划,10月份进行一审,力争在2020年完成地方法规立法工作。二是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5G基站的统筹规划,无偿开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交通站场等公共建筑,2019年在国际软件园、大学城等重点区域建成300个5G基站,打造5G精品网络。依托我市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势,推进5G通讯模块、移动终端、高端光通信产品等5G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在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医疗等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率先开展5G试点示范应用。三是打造平台型数字经济。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为主的产业互联网,依托东软集团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沈阳麦克奥迪公司能源大数据平台、沈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公司的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平台以及美行科技的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能源、安全、交通、电商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建设该领域的全国行业大数据中心,创造新业态、拉动新经济、发展新产业。同时通过上述行业平台的运营管理为政府提供精准分析决策依据,引导政府管理和服务流程的科学改革,探索城市协同管理、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二、加工业互联网基础体系建设
一是夯实网络基础体系。积极协调省通信管理局,推进沈阳互联网骨干直联点IPv6改造。2019年推动三大运营商、在沈高校和科研院所、云计算中心、重点工业企业等完成IPv6改造,全部开启IPv6协议,全面支持IPv4和IPv6双栈,积极推进内外部网络、应用、终端向IPv6迁移。推动中科院自动化等院所联合基础电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骨干企业,加大对内容分发网络、小型基地台等领域的研究突破,丰富专利储备。开展国家5G规模组网试点,加快中德装备产业园、城市公共场所、商业集聚区等区域5G基站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5G商用。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利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低功耗、广覆盖、大连接的工业信息采集和控制场景。二是打造产业平台体系。充分利用华为软件开发云为我市中小微软件企业提供从项目管理、代码托管、代码检查、编译构建等一站式研发设计工具,提高软件企业代码编译准确性和项目交付时效。在2018年推动99户企业上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华为智能制造云和紫光工业云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企业上云”行动,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上云用云,同共参与云平台建设与推广。2019年计划新增100户企业上云。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面向边缘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及基于边缘计算的制造创新应用研发需求,基于“中科云翼云服务平台”搭建流程行业、离散制造边缘计算测试床。重点突破边缘计算关键技术,实现边缘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基于自主技术体系的边缘计算生态系统构建。三是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以我市制造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以重大示范项目为牵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同行业产业,形成大中小融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推广沈阳机床iSesol工业云平台,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全国机床资源配置共享,实现互联网状态下的产能交易、在线工厂、个性化定制、设备协同,向外开放输出完整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能力,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支持沈阳紫光中德技术有限公司面向电气设备行业领域建设企业制造能力共享、产品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溯源和帐期可控的“电气设备协同制造云平台”,促进生态链高效、高质协同、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新模式。
三、着力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体系
一是构建创新体系。依托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型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沈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协同攻关,并进行技术测试验证、数据挖掘利用、交流合作共享等服务。二是构建应用体系。打造“沈阳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着力提升本地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应用服务的能力。面向大型工业企业重点推广中科院自动化所“SIA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东软集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和沈阳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工业APP解决方案”等产品,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面向中小企业推广东软集团“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沈阳鸿宇科技“鸿宇智能工厂管家APP综合解决方案”等产品,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三是构建金融体系。加快制定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并配套出台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与《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鼓励国内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以服务购买补贴券和优惠券的形式来我市拓展业务。引导民间投资资本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关注,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对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和上市融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工业互联网相关保险产品,拓展针对性保险服务。
四、形成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智慧沈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作用,深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决策咨询,设立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研咨询会,为我市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二是加快技术能力提升。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设立大数据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实验室。瞄准智慧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智慧产业创新联盟,支持企业联合承担国家和省智慧产业相关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应用等项目,推动企业级技术交流和合作。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设置大数据学科,培育大数据高端复合型人才。依托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域内大学结合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设立和发展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跨学科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建立大数据人才库。实施大数据人才引进计划,努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的回流。借助实施盛京人才战略,利用京沈合作机遇,着力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的科学家和创新领军人才来我市创业,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推动设立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对大数据试点项目的支持。推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成立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四强化区域合作。从人才、市场、政策、资源、平台等方面推进京沈大数据领域合作。推动我市与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开展数据共享和业务对接,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
感谢您对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大数据管理局
2019年3月15日
(联系人:刘洪玉 联系电话:22517173)